高质量发展调研行·一线调研 | 企知道:为企业创新做难而正确的事

“我们可以精准分析企业创新需求,为企业连接技术、专家、政策、金融等科创资源,在创新过程中找到对的人,做对的事。”11月11日,“稳中求进向未来·深圳媒体‘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’”采访团走进南山创智云城,企知道首席产品官薛恕良如此介绍企知道平台的能力。

 

企知道创立于2017年,是业内领先的大数据科创服务平台。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信息查询工具,企知道的核心价值在于“连接”,即通过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连接企业创新所需的人才、技术、资金与服务,打通产、学、研、政、金融合作链条。薛恕良说:“简单来说,就是给企业找人、找钱、找技术、找服务,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,我们的使命是——提升全天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”

 

维正集团董事长、企知道CEO夏华标表示,“我们围绕企业的创新发展,持续去做一件难而正确的事。我们相信,再难的事,只要是正确的,行则必至。”

 

在深圳开启“二次创业”

 

企知道的“事儿”,要从它的前身“维正”说起。2013年,夏华标在温州创办了维正集团。

 

彼时,许多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清晰认知,而当时大多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主要服务于头部企业,对中小企业的需求较少兼顾。于是,维正抓住了这一创新痛点,在成立初期不断吸纳知识产权专业人才,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、财务、法律、科技成果转化、产业政策等多种服务。创办仅半年后,维正就在浙江的台州、宁波开设了分公司。

 

那时候,夏华标经常带着团队一天奔波三地。“早上八点在温州开会,中午到台州面试专业人才,傍晚再到宁波开会复盘当天的工作,深夜再开车回到温州,每天周而复始。”维正创始团队一名成员回忆称。

 

夏华标很快意识到,维正那时所做的工作仅仅是企业创新过程中一个很小的环节,如何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新技术?如何让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更容易拿到融资或贷款?“我们需要思考得更深入一些。”在夏华标看来,如果仅靠线下人员“纯手工”式提供知识产权服务是不够的,必须要帮助中小企业在创新方向上“长肌肉”,即注重更长远的价值,把技术、资金、服务资源匹配给有创新诉求的企业,真正提升全天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这就需要打造一个大数据平台,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链条。

 

选择哪里?夏华标把目光投向了深圳。2016年,夏华标将维正总部搬到深圳,并于2017年创立大数据科创服务平台企知道,开启了自己的“二次创业”。在他看来,深圳形成了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多维产业集群,呈现出头部企业引领、新锐企业多点开花、中小企业雨后春笋的多元创新格局,拥有良好的市场氛围、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,汇聚了全球最顶尖的技术创新人才。这些因素,不仅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和人才资源,也勾勒出庞大的企业服务市场空间,是企知道诞生地的不二之选。

 

“我们来到了一个对的地方,深圳的科技创新基因让企知道在维正的基础上顺利破壳而出,成为一家数字经济企业。”一位维正的老员工如此评价当初的“南下”,而企知道也在赋能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了高质量发展。

 

位于南山区创智云城的企知道总部。

 

近年来,企知道与维正线上线下齐发力,打造了独有的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链服务体系。目前,企知道集合了查企业、查专利、查政策和产学研的服务功能,汇集了9500万家企业信息数据、1.6亿全球专利数据、4500万全国产业政策数据、20万产学研入库专家和300万科研成果等数据,打造了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教育链、资金链、政策链“六链融通”大数据系统,有效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供需对接。

 

产学研服务助力企业跨越“死亡之谷”

 

从基础科研到市场产品的转化,通常被视为企业技术创新时需要跨越的“死亡之谷”。先进技术的市场化转化链路很长,这个过程如果只靠中小企业自己的力量,周期长、成本高。2020年,企知道基于自身在企业数据、专利数据、政策数据等方面的分析能力,推出了“产学研合作”服务,通过搭建产学研数据平台,为企业精准连接人才、技术与资金,避免了以往企业在进行产品研发时遇到的“拿着锤子找钉子”的尴尬。

 

 

企知道产学研事业部总监李志慧告诉记者,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也许对行业与市场的情况非常熟悉,但在对接高精尖人才与先进技术时往往难以突破信息孤岛,无法在最适合的技术领域找到最合适的技术专家进行合作。“企知道要做的就是打破‘信息孤岛’。”据李志慧介绍,企知道依托智能推荐算法,为企业连接创新所需的先进技术、领域专家、金融、科研仪器、实验设施,提高企业找人、找钱、找技术、找服务的效率。

 

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例子,李志慧表示,企业与科研人员在知识产权归属、开发人员权益等问题的划分上,是一个需要多次修订协议、反复沟通的过程。“在这过程中,企知道产学研服务团队可以帮助双方解决合作时一些事务性问题,让科研人员和企业能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和经营本身。”李志慧说。截至目前,通过企知道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完成产学研对接的企业已近千家。

 

 

从需求项目甄别阶段开始,企知道产学研团队通过在平台上获取企业创新需求,帮助企业精准识别技术卡点,制定技术提升方向。通过检索分析超过200万的行业专家数据库和超过300万的技术成果数据库,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指定行业或地区专家的实时匹配能力,让企业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合适的技术资源,助力企业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中少走弯路。在初步匹配完成后,团队快速建立项目需求与专家面对面对接的通道,实现技术与需求的无障碍对接。

 

今年8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22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,由企知道建设并运营的“基于大数据的产学研智能服务平台”成功入选。

 

“20+8”产业政策是重大机遇

 

今年6月,深圳出台《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》,提出发展壮大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。

 

“这让企知道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。”薛恕良表示。结合“20+8”产业政策,企知道打造了企业动态监测与创新分析系统、人才与企业招引图谱、地区惠企政策对比与匹配系统等,能够帮助各类创新主体结合政策趋势,精准进行政策匹配。

 

如何确保找到对的人、做对的事?薛恕良认为,数据“底座”的构建和技术团队的支撑是底气来源。

 

 

薛恕良表示,企知道汇聚了海量信息资源,打造了集科创信息查询、数据分析、智能推荐等服务的数据底盘系统。这些数据的整合是重要的“底座”和“原材料”。“我们需要能把基础性数据进行加工、形成全要素分析能力的高精尖人才。”薛恕良告诉记者。目前,企知道已引入国内外400多名技术专家,团队核心成员均为世界一流高校或院所毕业的博士;而维正则拥有包括产业研究专家、专利代理师、产业政策咨询顾问、认证工程师、技术经纪人、商标代理人、律师等各领域专业服务团队近5000人。

 

“我们希望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创服务能力,帮助企业更好地生存发展,实现阶层跃迁。比如从产业链出发,分析产业变化方向,把教育、人才、资金、政策、科技创新成果等资源汇聚起来,更好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。”薛恕良说。

 

来源:读特

https://www.dutenews.com/caidao/p/7234803.html